![]() 此图为后配图,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婴儿弱小而无助,完全依赖于成年人,他们意识到父母更强大的力量,以及试图挑战这种力量的绝望。 所以自卑感从孩子一出生就伴随着他们。 在今天,儿童大部分心理问题受到了极大关注,其实导致这些问题的源头往往是由于孩子的过度自卑导致的。 所以,父母首先必须能够识别孩子自卑感体征和症状,这一点至关重要。 如果不及时发现,那这种自卑将伴随他一生,使他社交焦虑、无法找到自我价值......甚至可以让孩子陷入绝望的深渊,引发自杀念头。 心理学家肖恩库珀花了5年研究心理学每一个领域,以找出克服自卑和社交焦虑方法。 他总结出了孩子过度自卑8个表现,提醒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01 过度的敏感 害怕嘈杂、拥挤的环境 对别人无意之举感到失落 过于活泼多动,其注意力无法集中 当孩子感到自卑的时候,任何微小批评都会让他陷入抑郁恶性循环之中,任何轻微拒绝或者排斥迹象都会让他感到非常痛苦。 建议: 1)父母们总是说[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不会改变你生活。],但这样的建议是没用。 2)我们要帮助孩子去构建自己价值观体系,当他们判断力变得更强的时候,你就不再那么在意别人判断了。 3)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生活中什么对他来说是重要,他不会根据周围人而不断改变自己。 02 拿别人长处和自己作比较 他的某项长处比我好,我不如他 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总怕会不如别人 当我们和别人比较的时候,不是产生优越感就是产生自卑感,而有自卑情结孩子往往是在比较中得不到优越感。 因为他们总在专注于别人“最佳品质”,但这些往往是别人付出了更多练习时间,或是从小就有很大自然天赋。 建议: 1)告诉孩子们不要忽略别人成功之前付出努力,也不要总关注其他人最优秀地方。 2)如果孩子能满足于做最好自己,这将大大缓解他们内心压力。 03 顺从的行为 不敢与他人发生眼神交流 安静胆怯的说话 做事没有底气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作“社会等级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你内心行为和感受通常取决于你对自己社会地位或者地位看法。 so,如果你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地位低下,那么他就会开始表现顺从。 建议: 1)家长应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作为一件事情主导者。 2)非必要时不要干预孩子,他们正是需要不断面对失败,才能够找回面对生活勇气。 04 追求完美 因一个地方没做好而大发脾气 总设定过高目标 自卑的孩子总是给自己设定完美到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他们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关注与评价。 当他们过度追求完美却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会极度沮丧,丧失自尊,承受着巨大压力而崩溃,对自己认知失调。 建议: 1)适当去转移孩子注意力,带他们参加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千万不要责怪孩子无理取闹。 2)让孩子学会自我同情,明白享受过程远比追求结果来的更加重要和快乐。 05 拖延的行为 过度自卑导致孩子会不断追求完美,但在追求过程中通常会体验到自己无法完成目标,这就导致了孩子拖延行为。 心思非常敏感,害怕失败,所以不断地推迟事情进程,导致最终什么也没尝试过,什么目标都没完成。 建议: 1)孩子总是对自己有过高期望,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目标。 2)为孩子“正念”,设置一些不需要做出评判“限时活动”。 06 社交媒体焦虑症 他总是过得比我好 当孩子在各种社交媒体看到别人分享快乐生活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生活非常糟,无聊透顶。 但他们不知道,大家都想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最美好一面,糟糕一面已经被他们隐藏了。 建议: 1)减少你的孩子接触社交媒体,帮助孩子重新塑造他们的自尊心。 2)让孩子下意识地关注自己生活美好瞬间,以写日记或者拍照方式记录下来。 07 对他人评头论足 怀疑他人 不信任 总喜欢挑毛病 过度地自卑的孩子总喜欢挑他人的不是,其实这是他们自己一种“保护机制”,这是他们暂时地安慰自己得到优越感的方法。 他们通过批判他人来掩饰自己的过错,“保护”自己以免受别人伤害。 建议: 1)家长宽容面对,当每次孩子在你身边指出别人缺点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反问让孩子客观地评价讨论对象。 2)培养孩子同理心,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感恩,用包容态度去接纳他人。 08 试图掩饰自身的缺点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缺点,自卑孩子会特别关注自己缺点,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心思掩饰。 他们试图控制别人如何看待自己,避免别人对自己缺点的评价。 但往往这种掩饰,会让自卑升级,它通常只会让你从紧张中感到更多压力。 建议: 1)让孩子自我评价的时候,自己指出自己缺点,这是接受自己的第一步。 2)告诉孩子他缺点并不是降低了做所有事情能力。 3)向孩子承认你自己的缺点,让他感受到你自己的勇气。 4)告诉他们缺点不一定会伴随终身,我们还有机会去改变。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孩子,不该是你的最爱 -2024-07-06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