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该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们,将立即删除。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长久以来,人们都在“变美”的道路上不断努力着。如今,各种“黑科技”蓬勃发展,爱美的人们想把自己包装成俊男美女似乎愈发容易——只需一点化妆技术辅以P图软件就可以轻松变成大美女(帅哥)。 爱美之心无可厚非,但若沉迷于此,非P图无以示人,那可能是种病——躯体变形障碍,简称BDD。 这种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高于许多常见病。医学博士凯瑟琳·菲利普斯以《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一书,带我们了解这种可能被低估了的疾病。 ![]() 此图为后配图 书名直击BDD的症结。镜子原本是替我们正衣冠的,可以视作是自尊的象征。可是对BDD患者来说,镜子恰恰是他们需要回避的东西。他们会在镜子前反复确认自己的形象,尤其关注自己视作缺陷的那部分,像是痤疮、脱发、大鼻子…… 他们拼命想要掩盖这些缺陷,严重者甚至会在镜前耽搁几个小时,以至于误了正事,镜子毁灭了他们的自尊。然而在他人眼里,所谓的缺陷并不糟糕,不少患者还是公认的俊男美女。 ![]() 此图为后配图 BDD真的是种病吗?看起来,患者只是一些吹毛求疵的自卑者。这正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也是BDD的危险之处:它很难被发现,也经常被误诊为其他的疾病。 一方面,这是基于公众对这种疾病的了解不够;另一方面,是患者出于羞耻或自觉得不到理解而隐瞒了病情。 其结果,轻则时刻修饰自己的仪容——譬如,有位女性患者纠结于自己的腿太粗,再热的天都坚持要穿长裤;重则无心生活,或者反复整容。 事实上,整容并不能解决BDD患者的困境。正如他们纠结的外表瑕疵不像他们自以为的那么醒目,改善的外表亦不能满足他们。 BDD是一种心病。跟某些精神疾病类似,BDD的病因不唯一,它可能跟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神经递质对BDD有效,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也解释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中,BDD患者为何会倾向于纠结身体不同部位的原因。 ![]() 此图为后配图 菲利普斯认为,对症治疗很重要。除了抗强迫思维性质的药物对BDD有效,认知行为疗法也有助于停止强迫行为,“帮助人们形成更准确的、更有意义的与外表相关的信念”。其中有个误区,即BDD患者喜欢向他人反复确认自己的仪容,身边的人或会不断向其解释仪容无碍,但这并非良策。 在BDD患者看来,解释只是安慰,在重复这一过程时,他们也在强化对所谓缺陷的执念。这种情况下,身边人的无视反而是更好的处理方法。 这跟“镜子”是异曲同工了。镜子何罪之有?它不过是忠实地反射出其间万物,没有偏颇,也不带任何感情。BDD患者看到的却不是镜子中反射的自我,更不是他人眼中的自我,而是内心的执念。爱惜自己身体的方式,是要生活得更好,不因某一寸的不完美耽误了更多的美好。由是观之,无论是镜子、P图软件还是整容,主动权都在我们手中,都为了服务于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我们变成他们的奴隶。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黄手帕心理整理编辑,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文章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使用时未发现该图片的版权登记。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情感专家 感情咨询 黄手帕心理 心理咨询师培训 婚外情 婚外恋 婚姻咨询师 青少年心理咨询 边缘型人格障碍 同性恋 恐惧 失眠 强迫 产后抑郁 焦虑 重重庆心理咨询 重庆心理医生 重庆抑郁咨询 重庆焦虑咨询 重庆夫妻咨询 重庆家庭咨询 重庆情感咨询 重庆强迫咨询 重庆黄手帕心理 重庆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师 重庆心旅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www.hspxl.cn 微信公众号:hspxl |
通知公告:
- 离婚了,怎么给孩子说? -2024-06-21
- 死亡母亲——症状的保护机制与积极意义 -2024-06-26
- 伴全能之无能感——无法言说的“全能痛楚” -2024-06-24
- 无明变有明 不可控变可控 ——自残的动力学之一 -2024-06-24
- 我疼故我在 ——自虐、自残的动力学之二 -2024-06-24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如 -2024-06-24
- 欺负与霸凌--人际关系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2024-06-27
- 依赖与反依赖的双重奏 -2024-06-27